三伏天灸
  天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溫灸療法,通過藥物敷貼對穴位的刺激,配合時令節氣,溫通經絡,散寒化濕,達至調理身體機能...
 
時間針灸- 治病養生
子午流注、靈龜八法
  中醫重視天人相應,無論治病養生,皆應因時制宜。五臟六腑,作息有時,根據不同患者的臟腑虛損,按時取穴,發揮針灸治療的最大效用。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源於1950年,是運用針灸經外奇穴治療各種疾病,只需要針灸手部、腳部或背部二個穴及三個穴的組合穴組,便可達到治療效果,臨床適應症包括濕疹、落枕、疝症、鼻炎、胃炎等。
 
 
 
淺淡中醫如何預防中風病

華南保健中醫中心 - 莊國立醫師

 
現代醫學認為中風病是因腦供血中斷而造成的腦損傷,主要是急驟發展的腦局部血液循環和功能障礙,而短暫反覆發作的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卒中或小中風。
 
中風病原因可以分為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三種。血栓形成是腦或頸動脈逐漸變窄並最終形成阻塞;栓塞為一種由凝塊或「栓子」造成的腦或頸動脈堵塞,這些栓子可能是在體內其他地方形成後脫落後再經循環系統抵達腦部;出血是腦內或其表面動脈破裂,此類破裂可能由動脈瘤或腦循環先天畸形引起。由於中風病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其存活者中約有3/4的人不同程度的喪失工作能力及自理能力,重度致殘者約佔40%以上,故如何預防中風病的發生尤其重要。
 
中醫學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大致可分為三方面。(1)年老氣虛,血凝脈絡:《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述:“五十嵗至七十嵗……氣血凝泣。”老年體弱,痰瘀為患,往往因氣虛推動無力,或精血不足,以致脈道不充,血澀不行。 (2)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有“ 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脾胃虛損,痰濕中阻,痰阻清竅,血絡閉塞。(3)肝火亢盛,氣逆而上:《素問‧玄機原病式》日:“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由於五志過極,皆為熱甚故也。”遇事發怒,怒氣上升;或誤食辛辣,火熱上炎;或烈酒動血,血熱上沖。
 
所謂“有諸內者必形諸於外”,《黃帝內經》亦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中醫對預防中風病及中風先兆的概念非常重視。現代醫學研究統計指出,約70%的腦血管病人在發病前有先兆。中風先兆特點為發病突然,歷時短暫,可自行緩解,但易於復發。正如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說:中風病“因不痛不癢,無寒無熱,無礙飲食起居,人最易疏忽。”因此,能準確分辨中風先兆,盡快進行檢查及適當治療,能有效防止中風病的發生和復發。
 
常見的中風先兆包括以下各項:(1)頭暈,特別是突發性眩暈;(2)肢體麻木:突然出現一側面部或手足麻木,或舌、唇麻;(2)突然意識混亂,出現言語或理解困難;(4)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5)頭痛:與平日不一樣的頭痛;(6)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仆或暈倒;(7)惡心嘔吐;(8)整天昏睡;(7)一側肢體不由自主的抽動;以及(8)突發性短暫的視物不清。
 
其實,中風病預防方法十分簡單。40嵗以上,氣血漸衰,應注意預防中風。飲食方面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忌肥甘厚味、酗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情志宜心情愉快,心平氣和,忌遇事發怒,思慮憂傷。生活作息宜勞逸適度,忌勞倦、房室過度。起居宜調攝寒溫,嚴防跌仆,積極鍛煉,切忌作息不定時。總之,飲食得宜,心平氣和,勞逸有度,作息定時,對中風病的發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